(一)华城融
“五月天山雪,无花只有寒。笛中闻折柳,春色未曾看。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”
这首《塞下曲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,最后两句引的是西汉勇士傅介子出使西域、斩杀楼兰王的传奇故事。傅介子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臣,单枪匹马只带少数随从远赴楼兰。他胆识过人、果敢干脆,亲手斩杀了楼兰王,平安归来,不仅挽回了汉朝的颜面,也震慑了当地人,使楼兰归顺于汉——可谓以一人之力影响一国的惊人事迹。傅介子的勇名流传千古,许多后来的英雄将士都以他为榜样,班超便是在读了他的事迹后弃文从武,奔赴西域立功。
(二)
傅介子的出生年月不详,但他在政治舞台上出现时,正值霍光实际掌权的昭宣年间。汉武帝已逝,连年征战使国力衰弱,朝廷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远征。此时,匈奴借机复兴,对西域诸国施加压力,使得这些小国摇摆不定。龟兹、楼兰两国甚至在匈奴胁迫下杀害了汉朝使节,实质上公开与汉朝为敌。面对这种局面,朝廷既不能动用重兵去讨伐(代价太大),也不能坐视不管(会失去西域),局势非常棘手。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傅介子站了出来,主动承担危险使命。
展开剩余74%(三)
傅介子出身北地郡,曾参军有功,后来在骏马监任职。汉昭帝元凤年间(约公元前80—前74年),他请求出使西域,直斥龟兹、楼兰,命他们改正。此举本身就极为冒险:龟兹、楼兰因为先前杀害使节与汉朝反目华城融,傅介子若被当地再行不敬,很可能遭遇同样下场。但他仍带着几名随从,持诏书远行西域。
到楼兰时,他当面斥责楼兰王安归,质问其为何怂恿杀害汉使,并指出匈奴使团正到来。安归被傅介子的气势压服,只能道歉并称匈奴使团将经龟兹而去。傅介子遂直奔龟兹,继续以强硬态度训斥龟兹王。随后他又去过大宛国。回程再过龟兹时,龟兹人报匈奴使团已至,傅介子见机行事,率人袭杀了匈奴使团,彻底击溃了匈奴在当地的外交代表。这一战绩为汉朝挽回了面子,傅介子回长安后受昭帝嘉奖,得官封赏。
(四)
不过傅介子并不满足于已有功绩。他向当朝实际掌权的霍光提出:龟兹与楼兰反复无常,不把他们的国王铲除,很难震慑住他们。他观察后认为,龟兹王性格易接近,若继续,杀之并不难;但霍光劝他先去楼兰试探。于是傅介子再度出发,准备凭借极少的随从去完成更大的任务——用个人行动震慑一国。
关于楼兰,地处今新疆若羌附近,靠近罗布泊。《汉书》载楼兰人口并不多,仅一小城规模。二十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显示楼兰遗址有希腊风格建筑,著名的“楼兰美女”干尸和部分人骨经基因鉴定与高加索人种有关,说明楼兰可能受过欧洲或希腊文化影响,其族群成分带有外域色彩。
(五)
傅介子到楼兰时,楼兰王安归一开始不肯接见他。傅介子便假意离去,来到楼兰西边的边界,对他们的通译说:“我此行随身带了许多金银丝绸,原本要分赐给各国。既然你们王不见我,这些赏赐只能赏给别人了。”通译回报后,贪财的安归改变主意,把傅介子请进宫中。傅介子慷慨赐给财物,楼兰王十分高兴,设宴款待。宴席上,傅介子找机会将安归引到一顶帐篷中低声告知“天子之旨”,一入帐,便由随从突然出手,安归当场被刺身亡。
杀掉国王后,傅介子并没有逃跑,而是提着带血的剑回到宴席前,严厉命令在场贵族:此王犯下滔天罪,天子命我诛之;从今以后,必须立曾在长安为人质的太子为君,一切服从汉朝;否则汉兵将至,反抗者国灭。傅介子的话震慑住了众人,楼兰上下不敢违命。最终,他带着楼兰王首级从容返回长安。
(六)
归朝后,汉昭帝与霍光对傅介子礼遇有加,朝野称颂,封其为义阳侯、食邑七百户,参与刺杀的随从也被加官晋爵。楼兰随后被汉朝纳入版图,改名为鄯善,设都尉驻守,并从内地征发农民屯垦,使之成为汉控制西域的重要据点。
傅介子以一己之勇完成外交与军事双重使命,既有谋略又胆识过人。他的成功既仰赖个人胆略与机智,也离不开大汉背后强大的国力支持。这段历史既展示了单人勇断能创造局势,也反映出帝国力量在边疆稳固中的关键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